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推进校外培训材料规范管理 全面把好质量关

2021-09-06 来源:教育部收藏

  为加强中小学校外培训材料管理,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旨在确保培训材料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课外培训负担。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活动,是当前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活动规范与否,既直接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突出反映在校外培训材料上,因此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材料管理至关重要。管好校外培训材料,关键是要把好立德树人的“方向关”、尊重规律的“科学关”、规范运行的“监督关”,并将管理工作贯穿于校外培训材料的编写、审核、选用、备案等各环节,确保校外培训的规范运作。

  把好立德树人的“方向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同样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校外培训材料要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相一致,这是关乎校外培训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大事,也是当前校外培训材料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校外培训材料的编写审核,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凡是不符合上述要求,甚至出现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损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国家荣誉、含有误导中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容等情形的,应督促校外培训机构限期整改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把好尊重规律的“科学关”。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是否科学,既要透过日常教学活动加以分析,也要通过校外培训材料进行研判。在研判校外培训材料的科学性时,除了分析学科知识内容是否科学准确之外,是否尊重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是否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也是重要的衡量维度。《管理办法》就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内容科学准确、容量、难度适宜,与国家课程相关的内容应符合相应课程标准要求,不得超标超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鼓励探究创新。

  确保校外培训材料的科学性,编写和研发人员是关键。编写和研发人员既要有学科知识背景,还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历,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只有这样,校外培训材料的科学性才能更有保障。为此,《管理办法》专门对培训材料编写研发人员提出了明确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事教育教学相关工作三年以上;学科类培训材料的编写研发人员应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证书;非学科类培训教材的编写研发人员,应具备相关行业资质证书或专业能力证明。

  把好规范运行的“监督关”。加强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强化检查监督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检查监督,特别是对检查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有利于保障校外培训材料编写、审核、选用、备案等全流程规范运行。

  校外培训材料是否合乎规范要求,作为校外培训主体,校外培训机构有责任加强自我监督,并向社会和培训对象公开作出书面承诺,所使用培训材料符合《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以公开监督方式,畅通举报渠道,通过年度检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组织专业力量对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编审人员资质、内部审核、选用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开。

  校外培训材料是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是否规范。因此,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而言,加强校外培训材料管理责任重大。校外培训材料量大面广,政治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对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在管理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科类培训材料管理,又要抓好非学科类培训材料管理;既要重视编写、审核、选用、备案等全流程管理,又要抓好总体目标的落实;既要重视行政主导,又要抓好专业队伍组建和人员培训,确保《管理办法》的实施更加全面、精准和专业,这是加强校外培训材料管理的现实要求,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准则。(汪明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