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践行嘱托写新篇

2022-03-0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在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革新里小学校长王欢,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围绕构建新时代国家医学教育与研究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等作了发言。

  又是一个阳春三月,又到两会时间。回望一年来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几名委员的工作有何新进展,对教育改革发展又有何新思考,记者进行了采访。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

  纳天下贤才学医从医

  “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协和医学院率先启动‘4+4’医学教育改革,面向全球扩大招生,纳多学科者学医从医,纳爱医者学医从医,纳天下贤才学医从医,进行多学科背景医学教育模式培养。”王辰说。

  在一年前的联组会上,王辰在发言中谈到职业荣誉感的下降影响民众学医从医愿望,导致当前优秀高中生学医的意愿下降;而在目前医学教育中,存在专业设置偏狭,盲目扩建医学院和扩大招生倾向,以及缺乏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等问题。

  事实上,在王辰出任协和医学院校长半年后,2018年7月,协和医学院创立“4+4”医学教育模式,并提前开设了试点班。“4+4”中的第一个“4”,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们可以分布在各学校学习各自专业,如文学、生物、哲学、法律等。这些来自不同专业且在大学期间产生学医愿望的人,在本科教育阶段完成一定的生物学、有机化学等医学预科课程,并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之后,再接受4年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毕业时可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王辰希望,“4+4”制度能培养多学科融合的高水平医生。

  一年来,王辰通过广泛建言,推进了增加卫生投入社会共识的形成。同时,致力于消除本科专业偏狭,回归医学通识教育。在转变社会观念方面,在教育部医学类学科目录修订会议上、在各种医学相关座谈会上、在中国工程院立项的关于医生职业发展项目研究中,呼吁对医学专业设置偏狭问题给予关注和重视。在教育管理层面,积极建议在医学本科教育中不再设置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儿科学、精神病学等专业,只设置医学专业,使医学本科教育回归通识性教育。

  同时,协和医学院与有关部门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绝不能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对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规范管理。要根据当前国家教育资源实际情况设置医学院,科学确定招生规模。建议增设医生助理专业,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解决医务界的人力资源问题。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绝不局限于卫生健康部门或卫生健康行业一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包括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社会资源分配等,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大健康。”王辰说。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

  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拼出来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组会上的讲话,思想深邃、方向明确,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严纯华说,“兰州大学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服务国家战略、培养时代新人。”

  在一年前的联组会上,严纯华发言时说,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兰州大学不断完善育人体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思政工作队伍“铸魂工程”。立足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向科学研究、国家急需学科和学校优势学科倾斜,切实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西部地区高校,兰州大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围绕重点急需领域,布局建设材料与能源学院、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生态学院,以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隆基未来技术研究院等。

  “我们围绕核心技术、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同时,主动对接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实施‘双进’‘双百’计划,以强化成果转移转化为纽带,全面提升科研服务社会能力。深入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振兴繁荣计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强智库建设。”严纯华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组会上指出,“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兰州大学牢牢抓住人才第一资源,加强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优化“稳培引用”人才工作体系,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卡脖子”问题,加强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和团队建设,加强青年人才培育。统筹校内外人才资源,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聚集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提升服务高科技产业发展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绩效评价体系,强化业绩与贡献导向,激发人才教学科研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营造人人争当“大先生”的良好氛围,引领广大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拼出来的辉煌。”严纯华表示,兰州大学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图强、狠抓落实,纵深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努力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革新里小学校长王欢:

  减负提质,给学生成长无限可能

  在去年联组会上,王欢谈了自己有关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思考,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主动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在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和减负提质的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成长无限可能,在‘升’与‘减’的改革交响中努力构建新时代教育基因中的生命双螺旋,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而拼搏奋斗。”王欢说。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王欢介绍,在北京市的高度重视下,在北京市和东城区的领导和统筹安排下,史家教育集团严格落实“双减”政策。过去一年,史家教育集团赋能教师轮岗,在轮岗交流中形成新的“增长点”。在集团各校区人员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理念、资源、项目等各种教育要素的深度流动、充分融通。

  2021年9月,王欢兼任东城区革新里小学校长,对集团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今年,有10名优秀教师从史家小学轮岗到革新里小学,加上上学期轮岗流动的两名教师,轮岗到革新里小学的教师中有两名正高级教师和两名特级教师。

  王欢介绍,史家教育集团的校长们也加入流动,交叉任职。流动的校长们既要对集团负责,又要对项目负责。史家教育集团的教师流动,不是个体的流动,而是团队的流动和项目的流动,是一体化的建设。“史家小学流动出的教师和流入校的教师,相互受益,都得到了提升。这也是方法的流动和思想的流动,最终受益的还是孩子们。”王欢说。

  “让‘流动’形成‘动能’,聚焦优质均衡发展新理念,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王欢说。史家教育集团也在不断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

  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未来创新课堂

  去年的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全面有序复学复课作出了重要贡献。“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感到备受鼓舞,动力十足。”林忠钦说,“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林忠钦表示,大学校园人员密集、社会关注度高。为做好疫情防控,上海交大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方式,开展了大量工作,也会同各高校一起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新模式。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高校陆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兴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去年的联组会上,林忠钦提到,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总结混合式教学的经验与不足,针对瓶颈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让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而且能成为学校运行的“血液”。

  为促进教师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一年来,上海交通大学陆续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组建了“跨学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共同体”,邀请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在线方式,分享教学经验。

  “教学案例分享会正是‘跨学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共同体’的特色活动之一,为国内高校教师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工具、智慧教室、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帮助。”林忠钦介绍,2021年,学校还启动了“交·通全球课堂”计划,引入了线上线下融合式“全球课堂”新理念。这一计划与全球高水平的战略合作伙伴高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了学生虚拟交换、线上课程学分互认,让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修读世界一流大学课程。

  “学校打造了一批线上线下融合教室,完善了集智慧教学互动系统、在线教学直播平台、公共修读空间等要素于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林忠钦介绍,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教育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成并共享一批一流课程的教学视频资源,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推广教学信息化方法和手段,使信息化应用覆盖全体师生和教学全过程,探索与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统稿:本报记者 高毅哲 采写:记者 高毅哲 张春铭 徐倩 通讯员 江倩倩)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