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江西南昌各级各类学校传承践行八一精神——

英雄城的精神底色

2021-01-2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冬日,南昌二中苏圃路校区,一幢青砖灰瓦结构的西式二层小楼,静静地坐落在校园里。一阵寒潮过后,学生的步履显得有些匆忙,日日出入于此,学生们都知道,历史从未远去,课本上的“八一南昌起义”曾在这座小楼里发出过战斗号角。

  1927年7月下旬,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从九江来到南昌,经朱德安排,在这栋小楼设立指挥部。

  南昌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居,在南昌,有一个“八一起义旧址群”。散落在城市多处的旧址成了历史的承载者和见证者。

  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人民军队的起点,八一红色血脉早已注入这座英雄的城市,成为她的精神底色。

  石破天惊第一枪

  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紧扣着汉阳造步枪的扳机,背面是火红的八一军旗,上面是蓝天白云……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序厅正中有一座圆雕“石破天惊”,寓意着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共产党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时间回拨至1927年的春夏之交。

  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后,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空前高涨,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极大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力的统治,也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恐慌。

  在“宁可错杀一千,不使一人漏网”的反革命口号下,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倒在血泊之中,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有一组不完全统计数据: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

  血的教训,让刚刚度过6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为挽救革命,中共中央经过充分酝酿决定“在南昌举行暴动”。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秘密抵达南昌后,在江西大旅社(现为南昌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喜庆礼堂召集了武装起义“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

  7月28日上午,周恩来到第二十军军部会见贺龙,告知起义计划,并以前委名义任命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

  几番商榷,三易其时,前委在1927年7月31日中午作出历史决断:起义于8月1日凌晨举行。

  从红领带到红领巾

  南昌城头的信号枪声后,起义部队以“河山统一”为口令,领系红领带,膀扎白毛巾,在马灯和手电筒上贴红十字,向国民党朱培德、张发奎的部队发起了进攻。

  经过4小时激战,2万余人的南昌起义部队取得了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一万余支、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的辉煌战果。

  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众数万人集会,庆祝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会后各界青年踊跃参军,仅报名的学生就有数百人。

  红领带是八一起义的烙印,红领巾是少先队的象征,为传承红色基因,南师附小教育集团编排了大型校史剧《红领带 红领巾》,学校师生1000多人次参与到该剧的编排当中,并多次面向社会公演。

  “红领带、红领巾,它们流淌着同样的红色血脉。”南师附小教育集团理事长易艳丹介绍,办学110多年来,学校坚守“红阵地”育人不动摇,精心构筑了“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电影院”“红领巾双语广播电台”“红领巾阅览室”“红领巾画廊”,同时不断结合实际,构筑新“五红”阵地。

  赓续红色血脉

  “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小讲解员。”在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小讲解员们有模有样地向观众介绍起来,他们声情并茂的讲解获得观众的肯定和掌声。

  如今的南昌,“红领巾”讲解员的身影活跃在各大展览馆、博物馆之间,他们用自己的小声音传播大能量,从少先队员的视角讲述历史、弘扬英烈精神,将“红色基因”的信仰之种播撒给更多人。

  走进南昌的各类学校,很容易发现“红色”是绕不开的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研学旅行;举办八一主题系列展会;在全市中小学校打造“少年军校”,将八一故事列入中小学教材和辅助读物……

  八一学校、八一大桥、八一大道、八一广场、八一公园,现如今漫步在南昌城里的大街小巷,这一个个印记鲜明的名称,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何为这座城市的灵魂。

  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年轻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

  “生长在英雄的红土地上,对红色精神耳濡目染,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对革命先烈倍感敬意。”东华理工大学学生马蕴慧说。2020年,江西省高校创新开展“红色走读”竞赛活动,她和全省百万青年学生一道,以“红色+创意视角”“红色+专业实践”“红色+社会实践”为载体,云上游、线下比、实地走,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品格,诠释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时代担当。(本报记者 甘甜)

(责任编辑:俞曼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