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5〕第6期
重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就业指导、扩大岗位供给,健全人才培养闭环管理机制,着力培养高质量人才,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着力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供需对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前沿、新兴、交叉学科,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等17个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着力培养支撑新兴产业行业发展的战略性人才。支持高校自主设置智能建造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交通系统与控制工程等116个目录外交叉学科方向,目前全市高校理工农医类及应用型博士点占比72%,硕士点占比78%,学科专业支撑新兴产业的能力显著提升。积极探索跨高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布局建设13所高水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高校,高位推动“四新”专业建设,改造升级传统专业300余个,共建交叉专业200余个。不断加大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力度,发布“重庆重点产业行业人才急需预测清单”,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就业导向、高校自主”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职业院校新增工业互联网技术等急需紧缺专业221个,专业设置与重点支柱产业匹配度达88%,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贡献70%以上新增劳动力。
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培养质量。持续深化高校与高水平企业、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人才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建设1个国家级、5个市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和6个市级未来技术学院,联合高水平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探索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依托2个国家级、24个市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平台,引导高校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完善人才培养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模式,提升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坚持分层级组建、实体化运行、数字化治理,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3个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3个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6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8个“新星”产业集群),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等1个国家级、3个市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推进联合体实体化运行,不断深化多主体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共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产教融合供需平台等,构建供需对接资源共建模式,及时发布就业岗位信息,举办供需对接活动,搭建就业双选平台,引领带动全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助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着力强化就业指导,提升服务能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更好适应社会和职业需求。制定高校就业指导能力提升计划,构建“金课+教材+名师+基地+工作室”一体化指导体系,连续举办十五届职业规划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平台。不断提升就业服务实效,充分发挥市就业服务一件事平台作用,全市高校推广使用网上电子签约流程,毕业生三方协议签约时间从平均15天缩短到8小时。积极开展基层就业宣讲、论坛等系列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投身基层一线建功立业。2024年,全市高校毕业生到西部省市就业及升学达23.9万人。聚焦重点群体,探索改革“宏志助航”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培训时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举办残疾毕业生等专场招聘会18场,提供岗位11万个。
着力扩大岗位供给,拓宽就业渠道。通过优化就业平台、组织专场招聘、推进访企拓岗等措施,为毕业生提供更充足更精准的就业机会。迭代升级重庆“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上线大学生就业服务“一件事”,平台深度整合招聘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求职意愿,实现岗位与人才高效匹配,促成学生网上签约29.3万人次,提高就业效率和质量。结合重庆市重点产业行业的需求和高校布局,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重点行业专场招聘活动。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为2024届毕业生组织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金属制品业等重点行业市级大型专场招聘活动200余场。持续深入推进访企拓岗,组织高校聚焦主干学科专业深入企业,全年走访企业1.3万家,拓展岗位19.9万个。开展“教育强市区县行”,市教委与13个区县签订合作协议,联合举办双选活动16场,累计提供岗位10万余个,促进高校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