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5〕第3期
安徽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聚焦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推动教育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一是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高中—大学”贯通课程体系,实施长周期培养。支持安徽大学等15所高校立项建设35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积极推进本研一体化培养,创新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指导高校开设“科研第一课”,构建知识学习力、科研创新力和学术竞争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基础学科+特色方向”学科专业体系,对接省十大新兴产业,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与医药等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建设,加快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二是着力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常态化开展师德学习教育,指导高校制定落实师德师风主体责任实施办法,开展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年度评价考核。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修订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申报标准,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和标准,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累计从企业选聘产业教授630名。深入开展高校中青年教师培养,分别选派260名高校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300名高校教师参加访学研修。三是持续加强高校博士后工作。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协同科技、财政、人社等部门联合出台一揽子加强高校博士后工作支持政策,健全培养体系,完善引育机制,2024年全省高校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13家,全职在站博士后人数同比增长32.4%;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奖补优秀博士后,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
聚焦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一是持续融入区域创新战略布局。深入推进科教融汇,统筹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积极融入合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20余所省属高校以“揭榜挂帅”方式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等协同开展攻关项目110余项,并持续开展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加强高校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多所高校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强原创性科技成果研发,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应用,涌现出新一代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世界首台套医疗级无线智能超高清腔镜系统等一大批原创性科技成果。二是持续提升有组织科研水平。赋予高校更大科研项目立项自主权,实施高校年度科研计划编制管理,近三年共筹集约17.5亿元用于有组织科研攻坚。印发《加强省属高校横向科研项目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为高校科技创新解绑赋能,开展横向科研经费季度“赛马”,激励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省属本科高校2024年度到账横向科研经费增长39.7%。三是持续推动高质量成果转化。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在省属本科高校全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累计已实现赋权科技成果297项,赋权成果估值约1.28亿元。树立鲜明的应用导向,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单项考核,激发高校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内生动力。举办首届高校“百场千项”科技成果路演活动,征集筛选高校可转化成果2048项、应用场景103项、技术需求64项。
聚焦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一是加快推进安徽高等研究院高质量建设。省政府出台建设意见,明确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自主权,着力将安徽高等研究院打造成为“四链一体”、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统筹平台、枢纽平台、协调平台、功能平台。2024年,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实施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207项,参与高校39所、企业71家,聘用高校、企业导师352人,招录硕、博士735名,并投入专项研发经费。二是加快推进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实施高校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行动,引导高校通过增量倾斜、存量调整,持续扩大安徽省“芯屏汽合”产业发展战略相关专业占比和招生规模,2022年以来全省高校新增本专科专业点1124个、改造265个、停招撤销1273个,2024年高校紧密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点占比达64.9%。依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探索开展“微学科”“微专业”“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104所高校与企业共建“微专业”153个。成立产业、专业、就业、创业“四业融合”研究中心,推动以科技创新带动科技创业,以科技创业带动高层次就业。三是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省级层面立项建设199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服务新兴产业占比达86%。搭建区域产教融合平台,常态化举办校企对接活动,立项建设36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3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中合肥、芜湖2个产教联合体获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创新开展87个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覆盖全省52个县区。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需求、助力安徽开放等3个布局体系优化调整行动,全面实现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升级,推动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