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四川大学以“五个强化”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4-06-11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24〕第10期

  四川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健全机制、拓展岗位、优化服务、重点帮扶、提升质量等方面多措并举、综合发力,不断提升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努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机制聚合力。坚持就业工作全校“一盘棋”,完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院系领导具体落实、各部门协同推进、师生积极参与的促就业工作格局。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明确5个方面22条具体措施。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访企拓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就业工作推进会等,推动促就业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完善就业工作督查机制,将就业工作纳入二级单位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发布就业工作周报、月报,压紧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调动发挥多方力量,着力构建一支以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和学院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为主,研究生导师、班主任、专业教师以及优秀校友等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队伍。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专题培训及集体备课等,提升就业育人工作能力和质量。不断优化软硬件设施,升级就业智慧云平台,对接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成6000平方米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

  强化岗位拓展,深挖资源增供给。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打造“周五直通车”等特色双选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供需对接桥梁。截至4月底,已面向2024届毕业生举办线下宣讲会1000余场、线下双选会100余场,累计进校单位6500余家;举办线上宣讲会700余场、空中双选会300余场。持续开展“访企拓岗”行动,校领导带队开展访企拓岗及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调研,针对2024届毕业生,校院两级已开展访企拓岗140余次,走访用人单位870余家,与部分省市和重点单位签署人才合作协议,组织参加校企、校地座谈会110余次,拓展优质就业岗位4000余个。用好用足各类政策性岗位,每年划拨专项经费,设立管理助理岗位200个、科研助理岗位500个;积极拓展基层就业空间,组织实施好选调生、“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制定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奖励支持办法,打造进课堂、进社区、进社团、进班级、进网络、进双选会的“六进”征兵宣传工作体系,开展直招军官、军队文职线上线下政策宣传活动80余次。加大对基层就业、参军入伍等就业先进典型宣传力度,激励引导广大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强化就业服务,精准指导促能力。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制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方案》,开设《职业生涯导航》《就业指导》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开展职业生涯体验、面试指导、简历门诊等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举办劳动保障及相关法律法规讲座、求职能力提升训练营等,依托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学生提供“人才画像”和就业力测评。各学院结合实际开展特色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活动,如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空天大讲堂”活动,邀请十余位院士等作专题报告,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发展融入服务国家战略;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小马过河”工作坊,汇聚校友及朋辈力量,为学生深造与就业提供能力培训和规划指导,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建立6400平方米的“I创街”学生自我管理中心,累计孵化学生自主创业项目126项,每年提供就业见习岗位200余个。以海外访问计划等为依托,每年组织学生开展海外实习实践,进一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全球胜任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组织7000余名学生参与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系列活动,汇聚各方合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强化重点帮扶,关心关爱助就业。建立重点群体毕业生信息库,全面掌握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重点群体的基本信息,建立帮扶工作台账,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就业帮扶机制。由学校就业部门统筹,院(系)负责人、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与重点群体毕业生结对,深化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对有深造意向的学生开展提升学业水平、指导志愿填报、帮助联系调剂等分段帮扶;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开展“三三三计划”,即保障3次以上就业指导、3次以上简历修改、3个以上岗位推荐;对意向不明的学生开展交流谈心,强化家校联动、推动朋辈关心,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投入求职行动。深入实施“宏志助航计划”,组织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帮助重点群体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运用政策性岗位,努力为重点群体学生就业托底,并做好跟踪服务、回访调查等工作,确保就业指导服务不断线。

  强化监测反馈,联动改革提质量。健全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完善就业核查问责机制,制定毕业生就业数据核查工作方案,实施校院两级审核,确保就业信息真实准确。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评估,加强对单位用人计划、毕业生求职意向、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度及学生就业满意度等方面调研,编制《就业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与评价反馈报告》,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持续改进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参考,将毕业生发展成长度、高校对社会贡献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招生指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责任编辑: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