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上海交通大学深化应用模式创新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2024-06-05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24〕第9期

  上海交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数字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把数字化转型发展作为学校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以数字化赋能业务场景再造和管理服务升级,为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组织运行模式,布局建设高能级基础平台。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源统筹力度。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坚持“管办分离、管建协同”,探索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和协调推进,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撑和建设实施,各业务单位负责需求贯通和迭代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领先算力平台。建设“交我算”计算平台,涵盖云计算、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计算及多个数据存储平台,CPU总核数超过10万个,存储总容量达65PB。采用超算互联技术,实现覆盖5个校区及13家附属医院的跨校区算力服务,为全校数字化建设提供重要基础支撑。三是强化队伍建设,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坚持以创新性、专业性、服务性为导向,配备由近40人组成的专职计算服务团队。创新采用“专业技术+专业学科”相融合的服务模式,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立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生物信息等领域计算专员,更好满足多学科计算服务需求。持续做好信息技术领域专业人才引育工作,健全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成立学生信息服务团队,强化专业人才队伍保障。

  创新教学融合模式,数字赋能高素质人才培育。一是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提升专业融合度和教学覆盖面。探索实践“计算深度融入专业课教学”新模式,由专业课教师和计算服务团队教师共同参与设计计算材料、计算生物、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社会科学等10余门课程,注重各专业所需的计算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强化计算实验和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各专业课程的计算教学创设一站式软硬件环境,支撑25个院(系)、100余门课程计算实验和毕业设计,每年为7000余名师生提供服务。针对各类专业课应用需求,定制简单易上手的编程实践环境,努力使计算实验教学不受固定教学时间和专用教室限制,推动数字化教育与实践融入更多课程。二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全新升级智慧教室。对155间教室进行智慧化改造,配备高清LED大屏、互联黑板、智能直(录)播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设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学资源自动留存和复习回顾,每日课程直播和点播回看量达8000余人次。三是与资源开发深度融合,持续健全数字资源库。累计建立6000余门课程的数字教材讲义、课件和20万课时教学视频的优质数字资源,组织拍摄170余门课程教学视频,108门课程获评国家一流在线课程。综合运用PPT切片、OCR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资源的智能化处理,提升资源的可检索性和可用性。创新建设“教材+平台+实践”三位一体的数字化教材,以《计算生物实践》为试点,将系列编程实验作为教材主体内容,建设配套算力平台,提供个性化辅导,探索推动教学模式从传授计算知识到培养计算能力转变,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革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科研支撑模式,数字赋能高水平科学研究。一是面向广大师生,提供“随手用”计算服务。统一调度分布在不同校区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提供针对教学与科研的计算模板,便于快速调取使用,以满足不同课程与科研任务需求。近5年,累计为1300余个课题组和6800余名师生提供计算服务,支撑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二是面向复杂项目,提供“个性化”计算支撑。打造具有学科背景的计算专员团队,深入项目共同开展研究,为科研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计算支撑服务。如,为附属瑞金医院牵头的中国代谢解析计划提供计算服务,助力解决PB量级(千万亿字节)的健康大数据“随存随算”和数据构建过程中的高通量生物信息学计算难题。三是面向堵点难点,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针对科研过程中遇到的计算领域技术难题和性能瓶颈,优化程序代码,提升计算性能,保障科研工作高效推进。如,助力有关院士科研团队,加速白血病早期诊断的基因组分析流程,将分析每个病人的所需时间从1周缩短到13个小时,以数字赋能推动科研效率和质量提升。

  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数字赋能高效能资源共享。一是整合系统资源,打破数据壁垒。针对各类系统、算力、数据分散等问题,打造大规模集成化管理服务平台“交我办”,建设操作简便、高度自动化的管理系统,推动各级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现核心系统集中平台化运行。建设通用的院(系)管理系统,在院(系)共性需求基础上提供个性化应用,实现校院两级信息系统的规范管理和协同融合。二是强化数据应用,推动流程再造。依托“交我办”平台,实现党建学工、组织人事、财务资产和生活服务等850余项应用“一网通办”。以数字化建设梳理优化管理服务流程,依托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围绕师生需求,开发餐饮、交通、门禁“一码通行”,财务无纸化“智能报销”,投诉意见“一门式”受理以及AI语音服务和图片文字识别等实用功能,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利。三是建立共享平台,拓展数据边界。积极对接“教育部高校数据共享应用平台”“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公共数据管理门户”,与兄弟高校合作共建上海市教育数字化应用标杆学校,实现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共享,持续扩大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加快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努力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责任编辑: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