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12月27日讯 12月27日,教育部在京举行第三场“办实事 见实效”新闻发布会,介绍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有关情况。
青海省教育厅梅岩副厅长介绍青海省对口支援省部共建工作的有关进展。自2001年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先后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14所部属高校对口支援青海高校,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理念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多层次支援,构建了国内高水平大学“团队式”帮扶青海高校的新模式,谱写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在青海生动实践的新篇章。20年来,在教育部和对口支援高校的倾情倾力支持下,青海高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提升,促进了青海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助力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依托对口支援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共同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高层次人才本土化培养能力显著增强。普通本专科生培养规模从1.8万人增长到7.4万人,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从70多人增长到7300多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2+2”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形式,累计有3800余名学生到对口支援高校学习,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是助力学科专业结构明显优化。借助对口支援高校优质资源,构建四级一流学科建设体系,“三江源生态”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建设2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博士、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从无到有,达到109个,实现了青海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覆盖,形成了三江源生态、高原医学、藏医药学、高原农牧业、盐湖化工、藏文信息处理、民族学等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是助力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快。清华大学选派李建保、陈强、梁曦东、王光谦4名知名学者担任青海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选派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担任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对口支援高校先后选派30余名学科带头人担任院系负责人,200余名院士来青指导高校工作,7900余人次骨干教师来青授课讲学,为青海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通过对口支援,青海高校获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4个院士工作站,40余名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500余名教师到对口支援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20人增长到88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从11%提高到80%,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师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四是助力科学研究水平明显增强。通过对口支援高校的精准帮扶,青海高校获批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8个“国字号”的科研平台、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的科研经费从2000万元增长到4亿元,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大学科技园零的突破。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青海基地、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一批重点研究平台落户青海高校,在盐湖资源开发、光伏能源利用、藏汉双语翻译、包虫病防治、农畜新品种培育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多项技术空白,青海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是助力青海大学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4年,在教育部的全力推动下,青海大学成为首批“省部共建”高校,开启了青海大学发展的新纪元,为青海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青海大学从一所西部普通高校,成长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连续实现了学校发展的“三级跳”,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西部地区成长性最好的大学,树立了全国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典范。
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得益于教育部和对口支援高校的鼎力支持、真情援助,凝结着一批批援青专家的丝丝心血、点滴汗水,让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加深切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把打造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发展“四地”的任务,与扎根高原建设中国一流大学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抓住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机遇,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优化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创新对口支援方式,拓展支援合作空间,努力实现对口支援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新突破,为实现青海教育现代化、推动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文/曾瑞鑫 曹杰)